元代景德镇瓷器主要特征
一:一方面继承了宋代青白瓷薄体,质细腻,造型清秀典雅;另一方面又开创了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其中尤其以元青花为突出代表。
参考图片二:由于元代产品是印坯成型,瓶,罐,壶,等琢器都是分节印好后,用泥浆(泥加釉混合)一节节拼接成器,器内借口上都涂有一层白色的保护腻,器底是印好后另接,所以器内外很明显的接痕。器身显得十分不平整,有的留下印坯时的细细裂纹。由于壶,玉胡春瓶等另接足圈,古足圈往往不是正圆,足内多见接痕。
参考图三:碗有斗笠碗,呙碗,撇口弧壁碗,墩式碗,折腰碗,洗口碗,这里就不讲述碗的特征了,篇幅很长,八方器型有:八方梅瓶,葫芦瓶,玉胡春瓶,香炉,也有六方,四方的,但是比较少见。
参考图四:梅瓶多见小口平沿带盖者,如江西高安出土的这一类,底部直径最小处急外撇,沙底,挖足浅,深一般在1.5cm左右。盖内中央多有圆筒形止口,旨在插入瓶口内以求盖稳。
参考图五:盖罐大小盖罐较常见,有狮耳大盖罐,虬耳大盖罐,广口丰肩荷叶罐等。一般下部外撇,挖足浅,足壁较宽。整个造型挺秀而丰满端庄!
参考图六:盘,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宗产品之一,有菱口折边盘,圆口折边盘,止口呙式盘,菱花口呙式盘,撇口正德盘等等。绝大多数盘的内壁与盘底均有明显的分界线,并高出1.5mm左右的一圈台阶,统称为“月光底”,底很平。还有很多种类比如执壶,影青,枢府瓷,釉里红,季蓝釉瓷,黑釉瓷等等,这里就不讲了。
参考图胎泥与釉料
很多人以为元青花胎泥是南安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实经过仿古专家的研究,是三元配方,在南安瓷石和高岭土中在加入“三宝蓬”釉果来曾加钾,钠含量,降低烧成温度,并提高瓷胎的稳定性。也有可能是多元配方,目前仿制品种最好的公开的是三元,多元的可能也有人试验过了。个体私人企业这种配方属于最高机密,从不外泄。
参考图成型方式
一:琢器成型,琢器一般是指用阴模印坯成型或者拉坯,利坯,成型以及雕镶成型的花瓶,罐,觚,炉,盒之类的立件,称为琢器。
琢器成型会留下一定的特征,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抹平湿泥时留下的不规则旋转痕迹,此痕迹不同于拉坯成型留下的同心圆痕迹。有极少数大罐大瓶内有用刀刮削的痕迹,但并不能说明他是利坯成型,如果是利坯成型法,就不需要以多节的工艺出现。元代的梅瓶和玉胡春分五节成型,大罐分为三节成型,毋庸置疑,他们都是印坯成型。
参考图参考图参考图器物内可见到或者可摸到节痕,器内壁近接头处加厚,使接头上下的接触面加宽,起到加固作用。上节接上后,接头泥会向边会绽出,将器外壁绽出的接头泥抹平,产生一圈不规则的凸出的颜色不同于胎体的保护层。叫“护接头泥”都是为了在烧制的时候不容易脱落。再就是,所有印坯成型的器物,手摸上去都不会平整,有细微的高低起伏感,因为印坯用的力度不同,坯体的厚度也不同,烧成瓷后就会有这种现象产生。
二:圆器,宋代的圆器成型使用的是拉坯成型,待干后放入阳模上怕打成型,一般都是小件。而到了元代就不拉坯了,而是直接将泥放在阳模上怕打成型,因为元代的瓷土加入了可塑性强的高岭土。
参考图施釉
大件琢器使用浇釉法,即直接把釉浇在坯上从上往下流掉。小件琢器用醮釉罚,即直接插入釉中至足沿片刻提起即成,小件琢器内一般不施釉。底足不施釉,但是玉胡春一类足底有釉。以上施釉方法常常会使得器物口沿和肩部出现“泪痕”如今仿者多用吹釉法,则不会产生此现象。
参考图参考图参考图总结
研究古瓷是一定要上手的,要从最基础的工艺开始一步一步地去了解手法,以及不同手法会带来什么效果等。只有在你了解手法后,一般的书籍术语你才能领悟到其中奥秘。还需要多与古瓷片打交道,没有条件的可以去博物馆,有条件的可以找人上手,这样会更快地掌握。
往期文章:
元青花瓷是如何被英国人发现的
仿古瓷的质量优劣明显,工艺却是天壤之别。
仿古瓷,到底仿能仿到什么程度?
景德镇人如何定义陶瓷的纯手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