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上海有个地方叫“徐家汇”,但却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与近代一位历史人物有关。我们如今每天的日常生活都与其取得的学术成就有关,他比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都要伟大。他,就是徐光启。
人物简介
INTRODUCTION
徐光启,出生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早年从师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终其一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并留有多部著作。他积极倡导引进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被称为我国中西交流第一人。下面便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与利玛窦的奇妙相遇,以及其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01偶遇利玛窦,开启科研历程
徐光启的祖父徐绪因经商而致富,然而他父亲徐思诚这一代时,家道开始中落,全家只能靠务农养活生计。少年时的徐光启曾就读于龙华寺,十九岁就中了秀才,然而从那以后却一直不顺利,多次乡试不中,只好通过教书来持家。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年),42岁的徐光启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被选为庶吉士。四年前徐光启与利玛窦在南京相遇,而那次相遇,改变了徐光启的人生轨迹,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作为外国人,他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允许在我国领土安葬的。当时的西方,耶稣教会掌握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身为意大利贵族后裔的利玛窦来到中国进行传教。他为了获得认可,就用西方最前卫的科技来证实自己的实力。他擅长制造并维修钟表,因此获得了当时皇帝的信赖,也成了很多王公大臣的座上宾。
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徐光启,虽然早期仕途不顺,但是他并不循规蹈矩,反而特别能接纳新事物。他推崇“阳明心学”,认为要勇于对世上的各种事物提出质疑,要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而不能盲从。
从他认识利玛窦以后,便意识到这个人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信仰问题,也可以让他学习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那以后,徐光启便与利玛窦一起,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数学、军事、历法等多个方面有所成就。
02实践与创新,潜心钻研农学
徐光启潜心钻研农学,对其十分精通且留下许多著作,例如《农政全书》等。对番薯种植的改造是最为人所知的例子之一。他的努力使得番薯种植技术往高纬度地区推移的同时,番薯的品质和口感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
在《农政全书》初稿完成后,当时的徐光启忙于修订历书,无暇顾及其他的事物。徐光启逝世以后,他的学生陈子龙等人继续对这本书进行修订,最终于年完成。这本书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治理国家治理人民的农政思想。
03苦译《几何原本》,改变数学发展方向
与利玛窦一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便是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思想是讲究实用的“度数之学”,此外他还编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第一个将“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的人便是他。《几何原本》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原有的数学学习习惯,甚至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直到20世纪初,我国才废科举、兴学校,初等几何学直至那时方才成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
04发现问题,转战天文学
万历三十八年,因为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徐光启便转战钻研天文学。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的成就主要体现为编写《崇祯历书》以及为了改革历法而不断上谏的奏疏。在历书里,他打破了古人一直以来“天圆地方”的观念,阐述地球为球体的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此外,他还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绘制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使其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他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且对视差、蒙气差和时差进行订正。除了《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以外,徐光启还参加了《测天约说》等书的编写工作。
05牵挂家国,创前卫军事思想
徐光启军事思想的核心体现为“求精”和“责实”两词,可以具体概括为“极求真材以备用”,“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等。
徐光启特别注重火炮的制造,并且一心牵挂家国,多次建议,不断上疏,以求朝廷能接受其前卫的军事思想,引进火炮制造技术来提升国力。此外,他编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等是我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
然而,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朝代更迭之时,科学再度被忽视。年,徐光启逝世。终此一生,他的政治理想和科技理想都没能实现。由于统治者的愚昧,我国科技发展与西方的差距逐渐加大,而这也为后续王朝的没落买下伏笔。。
参考文献:
[1]徐光启.百度百科
[2]文夕.徐光启:中西方交流第一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他相关.新读史.(07)
[3]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搜狐网
[4]曾峥,孙宇锋.利玛窦:用“科学”进行中西方跨文化沟通[J].韶关学院学报,,42(01):59-64.
[5]李镝.徐光启:睁眼看世界[J].同舟共进,(01):76-78.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百度图库
此推送为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史课程作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