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利马  > 利马发展 > 正文 > 正文

贾说关于传教士的冷知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7 11:02:13
北京看扁平疣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12972.html

文/贾洪武

说起传教士,很多人都能想到他们来中国传播宗教,医院、办学校、传播西方文明。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传教士对汉语语言发展的影响。包括我在内,也是在阅读了董方峰和杨洋两位博士所著的《近代中国的传教士语言学研究》一书才茅塞顿开。

发现一:汉语拼音是传教士发明。

因为我的爸爸是语文老师,而且是函授中文大专文凭,所以小时候我耳濡目染学到一些关于中文的比较专业的知识,其中记忆深刻的是我曾经学会“四角号码”查字法,现在估计四角号码字典已经比较少见了,还有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是,我小学时候看过一本叫《汉语拼音》的书,在其中学到了合辙押韵的方法。或许因为启蒙教育的原因,我对语言学有一些兴趣。但是因为自己从事的是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只是偶尔会看看关于语言学或者语言学史方面的著作,直到5月20日,遇到了我的两位老朋友董方峰和杨洋,有幸得到他们新出版的《近代中国的传教士语言学研究》这本书,我才又一头扎了进去,用3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

书中提到“古代音韵学的研究最注重中古汉语(隋唐)和上古汉语(春秋、战国)两个时代。在方法上来说,反切构成了古代音韵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反切即取两个常用字,前者称反切上字,取其双声之声母,后者称反切下字,取其叠韵之韵母和声调。反切法出现于佛教传入中原后的东汉,魏晋开始盛行。”反切法,我想对于很多人也是陌生的,这是中国古人找到的一种标记语音的方式,尽管反切法一直沿用,但是其自身缺陷也比较明显,比如上下字太多,使用繁琐,读音变化无法标示等。这对于初来中国的传教士来说,学习更是不便。“西方传教士自抵达中国起,就开始观察汉语语音,并以西方语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还运用西文字母创制了便捷的记音体系,在便利自身汉语学习的同时,也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金尼阁等人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们最早创制了罗马字母汉语拼音方案。”,其中利玛窦年所著《西字奇迹》是最早也是被认同度最高的关于汉语音韵学的著作,金尼阁年所著《西儒耳目资》,甚至被收录入《四库全书》,可见其学术影响之高。

简单说来,现代的汉语拼音就是在当年来华传教士所创制的拼音的基础上修订的。如果更简单理解的话,可以说是用西文字母为汉字标音。看到这里,我想当年那些用汉字给英语单词标音的同学们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用自己的语言标外国字音,本来就是传统。

发现二:很多汉语词汇是传教士发明的。

我有一本书叫《佛教成语》,还是当年我去大庆,和高中同学一起逛书店,同学所赠,看过这本书,我很震撼,因为我发现我们生活中非常多的成语,都来自佛教。比如容易被识别的佛教成语“大彻大悟”、“妖魔鬼怪”“半路出家”,还有一些不太容易被识别的,诸如“聚沙成塔”、“一尘不染”、“愁眉苦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时的感觉是佛教已经以语言的形式深入中国人的思想了。关于这一点,《近代中国的传教士语言学研究》这本书也有提及,“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翻译的高潮。第一次高潮当推汉代到宋代的佛经翻译。这一波翻译浪潮不仅引进了佛教思想,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形态,而且对于中国的语言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因为基督教翻译和传播产生的词语竟然也和佛教一样,被我们日用而不知,确实还是在读了本书之后才发现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则要推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士以来的翻译活动。这一次翻译高潮在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上丝毫不逊色于佛经翻译所带来的第一次高潮。”我列举几个词,“面包”、“大餐”、“法律”、“被告”、“人证”、“招商”、“出口”、“进口”、“戏剧”、“小说”、“雕塑”......简直不胜枚举,这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书中介绍艾儒略编译的《职方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汉文撰写的世界地理著作。年,南怀仁将《坤舆图说》二卷付印。这些世界地图和地理文化知识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颠覆了很多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认知。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之前洋洋自得的所谓“天朝大国”、“世界中心”,其实不过是地球之一小部分、宇宙之一隅,内心的震撼可想而知。说实话,读了《近代中国的传教士语言学研究》这本书之后,我心中的震撼也是巨大的。书中说“由于近代中国和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概念鸿沟,在试图用中文向中国人传递西方宗教、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传教士们首先要绞尽脑汁地把西方的核心概念、术语转换成中文的概念或术语,但两种术语体系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对称性,很难直接对应翻译转换,所以大部分时候,传教士们必须采取音译、意译、述译(描述)、新造字/词等多种方式,对西方概念体系进行传递。这一概念术语的翻译/创制活动持续了四个多世纪,几为汉语创造出一套新的词汇体系,也可认为是为现代中国输送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以上观点,本人深以为然。

发现三:汉字差点成为世界语言。

书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那就是汉语曾经是世界语言的备选方案。“受17世纪欧洲普遍语言运动思潮的影响,莱布尼兹致力于寻找或者创立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普遍性的‘通用字符’,以其直接唤起人类记忆,构建世界所有语言。在莱布尼兹看来,汉字是一种图画文字,并在象形的基础上抽象为一种思想符号,可以充当他所谓的‘通用字符’。”利玛窦还提出了汉字的优点:首先汉字具有通用性,在中国、日本、越南、朝鲜等地通行;其次汉字的表达方式简洁,只用几个字或几个短语就可以清楚说明各种想法。当然对于西方人来说汉字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难学、难写、字多,一字多义而难懂,“给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这些也是汉字被广泛接受的不利因素。

人的一生所能亲历的事情是十分有限的,人既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穿越到未来。但是阅读可以拉长人的生命长度。通过阅读,人可以遨游于宇宙,行走在古今。感谢董方峰和杨洋两位老师历时6年的辛勤挖掘和探索,才让一段历史以语言史的形式呈现于今日。真诚向喜欢探求严肃知识和追求真理的朋友推荐——《近代中国的传教士语言学研究》。

我可以保证,你的收获会超过书的价格!

往期精彩推荐:

中学生思维力训练总结

阅读、交往与心理健康

读书行乐要及时

孩子你为谁读书

上帝说什么语言

贾洪武教授讲亲子关系

贾洪武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maalm.com/lmfz/831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利马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