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小飞行器
兜圈东东星球
东东星球
摩洛哥站
拉市霞语
王东冬
夕阳把拉巴特照得火红
就像路边随处可见的扁角梅
沉坠在枝上,不久又泛起一片微蓝
枣椰树贪婪生长
树冠托起老城,直逼
海鸥掠过的远方
那么天堂也大抵如此罢
挟着镶金的翠绿
又铺在塔吉锅的火鸡上
通往哈桑墓的路微光粼粼
夜猫时而掠出,时而隐藏
大抵是亡灵沿路散步
打搅了它的旷想
拉巴特上空,终是
燃起了燎原大火
我在大地上徘徊
寻着昨夜海边散步的姑娘
在拉巴特的一天
范诗琪
在拉巴特生活了一个多月后,对摩洛哥这个国家算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对这里的生活方式也完全适应了。对摩洛哥最大的印象就是——这里非常适合养老。我们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每天傍晚都能在不大的阳台上看着天空逐渐变成紫色、粉色、橙红色,若是有兴致出门走个十分钟,还能看着夕阳从海边落下,滨海大道上,散步的人们三三两两。
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早上八点,街边的小店许多都还大门紧闭,甚至有些早点铺子都还没出摊,路上最多的就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们,还有送小朋友上课的家长,随处可见的猫咪不是还在睡梦中,就是懒洋洋地舒展着身体,电车慢悠悠地驶过,时不时响起铃铛驱散落在轨道上的鸽子。
这里的人们很热情,只要出门,每天都会遇上不止一拨用各种语言和我们打招呼的陌生人,“你好”、“阿尼哈撒哟”、“哭尼一戚哇”甚至是“萨瓦迪卡”,能听到什么完全无法猜测,当然最多的还是“你好”,不知道你从哪国来并不能妨碍他们向我们展示友好的心意。走进任意一家商店或餐馆,老板或服务员脸上都会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向我们问候,让人情不自禁与他们攀谈起来,在得知我们会阿拉伯语后,他们的脸上是显而易见的惊讶与惊喜,随后立即就和我们形同老友。
这里的人们生活幸福感很高,虽然这个国家发展不算先进,物资不算丰富,生活不算便利,但人们都很享受当下所拥有的生活,他们不会让过去的错误或未来的烦恼纠缠现在的自己。在街边,最多的就是各式咖啡馆,而咖啡馆里最多的就是点了一小杯咖啡或薄荷茶就能坐一下午的人们,很少能看见他们玩手机,仿佛仅仅只是聊天或看着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就很能使他们感到快乐了。
这种简单的快乐或许是源自内心的富足吧,我也不甚清楚,只觉得这与国内紧张焦虑快节奏的生活很不一样,让人不禁展开对生活本质追求的思考。
在拉巴特的一天
张孟琪
起这座沿海的美丽小城拉巴特,最先要提起的当然就是海边了。走出家门,拐个弯,顺着一条宽阔的马路一直走不过十分钟就能看到海面上的景色了。
几个人很幸运的赶上了太阳从海平面消失的最后一分钟,看着天空的颜色从金黄渐变为紫红色,最后逐渐暗下来,直到月色的幽暗接管了整个海面。这边的海边没有海滩,而是最天然的礁石。如果想要离海更近一些,就需要在这些高低不平的石头中爬上爬下,直到最后那一大块的石头成为了我们海边的椅子。坐在礁石上吹一会带着咸味的海风,听着脚下海浪拍打石壁的声音,还会有热情的当地人给我们递过来刚打捞上来煮好的海鲜,是一种鲜嫩的贝类,就着土豆和辣椒面别有一番风味。告别他们后我们开玩笑说,以后每天都来是不是就可以天天吃免费海鲜了(笑)。
晚上回到家门口的餐馆点一道塔吉锅,一杯橙汁就填饱了肚子,悠闲地看着门口的阿姨摊着饼子,享受一会儿轻松自在的餐后时间。回家前还不忘去小商店买一瓶牛奶,在热水澡后咕咚咕咚的一口气喝下去。休息一晚上,第二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在塞拉的一天
高岩
塞拉这个城市与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只有一河之隔,从拉巴特的?????????有轨电车站下车坐出租车只需要5迪拉姆(约3.5人民币)便可以到塞拉的任何一个区。
如图所示,相当的近,如果只是想到塞拉的话还可以坐船,也是5迪拉姆
要是想去塞拉,就必须坐这种白色的城际出租车
依玛德是我在摩洛哥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他的家住在拉巴特附近的塞拉。于是乎这天,我就决定去他家拜访一下他的家人。
刚一下车,我就感受到塞拉与拉巴特的不同。相比起拉巴特,塞拉的生活氛围更加浓厚,孩子们在居民区的街道间玩耍。在拉巴特,我很少有见到孩子们在街上玩——当然那里街上的车更多,也不适合玩。
土黄色的样子,看着就挺“阿拉伯”的
我此行最主要的目的也并非是参观塞拉,而是拜访依玛德的家人。特别是我听说他的父亲是柔道的世界冠军之后,我对他们一家的兴趣就更浓厚了。一路上依玛德几乎跟所有的路人或是店铺里的人打了招呼,我问他是否认识这个街上所有的人,他说当然,而他们一家人因为他父亲的名气而在这一街区都有名声。
一进依玛德的家门,我就被他们家的装修所吸引,墙上和屋顶都有装饰的花纹,让房子看起来满是地域风情。
天花板上密密麻麻的雕刻,可能对密集恐惧症不是很友好
另一间屋子的屋顶
依玛德的父亲年纪虽然大了,也因为糖尿病而截肢,但依旧相当精神,一进屋便招呼我在他傍边坐下,再叫他女儿帮我端来茶和饼,并问了我一些关于阿拉伯语学习的问题。
老人虽然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运动,但依旧十分关心体育事业,我去的时候他就在看排球比赛。
老人年轻时在各种柔道的世界比赛中拿过奖,去过日本参加比赛,还跟我回忆起在日本拿筷子吃东西的场景。我也说自己来这里没带筷子吃饭不方便的状况,然后他就找到了几双之前招待中国客人的筷子送给我,我真的是相当感动了。
老人有做剪报的习惯,这是剪报第一页的自我介绍。从此我得知他年生于塞拉,是6个孩子的父亲,18岁开始练习柔道,20岁拿到了黑带。-年间一直是摩洛哥95公斤以上级别的柔道冠军,剩下的都是他在比赛中得过的奖。
老人获得的证书和相关新闻
之后,我就告别了依玛德和他的家人,去塞拉的海边逛了下,然后坐船回到了拉巴特,回来的时候看到海边卖的煮蜗牛——当然,我害怕软体动物,所以就看了看。
听当地人说他们还喝煮蜗牛的汤,治感冒什么的,当然我也是不敢。
在拉巴特的一天
徐海文
清晨7点,伴着熹微的晨光,按下吵闹的闹铃…(倒头再睡10分钟)开启新的一天。在摩洛哥,没有油条豆浆豆腐脑烧饼包子热腾腾的粥…只有表皮坚硬内里柔韧的饼子,一日三餐都老师,有教我们方言的??常是水果+牛奶麦片+牛角包+蒸红薯(这里的红薯还有水果都特别甜!爱了爱了)
八点一切都收拾好后,出门坐电车到学校。这里的电车相当于北京的地铁,十分便利,拉巴特著名的地标和景点都可以通过电车到达。在来之前,听说这里的人们工作时间都相当宽松,其实不然,早上八点太阳刚刚探出了头,电车里就已经拥挤的像北京早上7点的六号线地铁了,上班的人上学的人甚至警察和军人都会与你出现在同一车厢里。看来,挤地铁这件事到哪里都一样啊。
电车轨道上闲庭信步的咕咕
九点到达学校,开始一整天的课程。这里的一节课不是45分钟,而是连着上三个小时,上下午刚好两节,一节更比一节强。学校针对我们的阿语水平开设了有关阿拉伯语的相关课程,有侧重口语与写作的?????老师,有侧重语法的????老师,还有教我们方言的???老师…学校根据我们的兴趣还开设了法语课程,阿拉伯书法与艺术以及音乐课程,都是全阿语教学。
美术课上老师问我们中文的????(和平)怎么写
课间10分钟我们会去学校的小咖啡馆小商店喝喝咖啡吃点甜点,放空一下大脑,迎接接下来的课程。午餐和晚餐有时候会在外面解决,有时候回家里自己做。
拉巴特这个城市房屋普遍矮小,广阔无垠的天际线在傍晚的时候格外美丽。
想说的话、有趣的事还有很多,怎么能一下子说完呢,下次再见吧(≧ω≦)/
对艺术的诠释
王东冬
谁说只有备受推崇才叫艺术?
这里的每一寸倾斜的沙漠
每一处错落的摊铺
每一座阳光青睐的矮房
都是对艺术最无声的诠释
谁说只有不被遗忘才叫经典?
马市人脸上每一寸真诚的笑
孩童惊异而不失可爱的脸庞
街猫瞳孔中冷峻闪烁的微光
都是对经典最通俗的注解
那么一切的涉足,都是
美好的艺术,常通的经典
是人类的造化,是民族的差异
是每一次踏足下
对空间与历史的压缩
那么,美不是求奢
是接受,是发现
是对世界的大包容
本次飞行器执行周期结束
中东学院新媒体中心出品
坐上小飞行器
兜圈东东星球